第三方实验室作为检测行业的 “公正第三方”,承接食品、水质、环境、药品等多领域检测任务,面临着样品量大、检测周期紧、数据要求精准的核心挑战。在样品前处理环节,传统氮吹仪普遍存在单通道或少量通道设计,一次仅能处理 1-6 个样品,对于日均数十甚至上百个样品的第三方实验室而言,冗长的浓缩过程成为制约整体检测效率的关键瓶颈 —— 往往一个批次的样品浓缩就要消耗数小时,导致后续仪器分析排队等待,检测报告交付周期被迫延长。
而专为第三方实验室定制的多通道氮吹仪,以 “多样品并行处理” 为核心设计理念,通道数覆盖 12-48 通道可选,完美适配批量样品处理需求。无论是食品中农残检测的批量样品、水质中重金属分析的平行样,还是环境监测中土壤沉积物的多组样品,均可一次性放入仪器进行浓缩处理,直接解决传统设备 “单批次处理量少、等待时间长” 的痛点,配合精准控温与氮气流量调节功能,在保障样品浓缩回收率符合 GB/T 27404-2008《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》要求的同时,实现检测效率 30% 的显著提升。
仪器采用模块化通道设计,支持 12/24/36/48 通道灵活选择,满足不同批次样品处理需求。例如,在食品添加剂检测项目中,第三方实验室需同时处理 20 个样品的前浓缩,传统 6 通道氮吹仪需分 4 批次处理,耗时约 8 小时;而 24 通道氮吹仪可一次性完成所有样品浓缩,仅需 2.5 小时,配合自动氮气关断功能,样品浓缩完成后自动停止供气,避免氮气浪费的同时,减少人工值守时间,让实验人员可同步开展其他前处理工作,实现 “人机协同高效运转”。
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结果需具备法律效力,数据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公信力。该氮吹仪采用高精度 PID 温控系统,控温范围室温 + 5℃~150℃,控温精度 ±0.5℃,满足 HJ 637-2018《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》、GB 23200.113-2018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 208 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 - 质谱联用法》等国标 / 行标对样品浓缩温度的严格要求。
同时,每个通道配备独立氮气流量调节阀,流量调节范围 0~10L/min,可根据样品体积、沸点灵活调整,避免因氮气流量过大导致样品飞溅损失,或流量过小延长浓缩时间。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,仪器对目标物的浓缩回收率稳定在 95% 以上,RSD≤3%,完全符合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。
针对第三方实验室样品类型复杂、操作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,仪器配备 7 英寸触控屏,内置食品、水质、环境等多行业检测的标准浓缩程序,一键调用即可启动实验,无需反复设置参数,降低新手操作门槛。同时支持定时功能(0~999min),样品浓缩完成后自动报警,配合耐腐蚀材质的样品架与废液收集槽,清洁维护便捷,减少实验人员的重复劳动,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整体运营效率。
某大型第三方检测机构专注于食品与环境检测,日均处理样品量达 150+,此前使用 6 通道传统氮吹仪,样品浓缩环节成为流程瓶颈,导致部分检测项目报告交付周期长达 5-7 个工作日,客户投诉率较高。
自引入 48 通道氮吹仪后,该机构实现了 “批量样品集中浓缩”:
食品农残检测项目:每日 30 个样品的前浓缩,从原来分 5 批次处理(耗时 6 小时)缩减为 1 批次处理(耗时 1.8 小时),单项目浓缩效率提升 70%;
水质石油类检测:24 个平行样可一次性完成浓缩,配合红外分光光度计,整个检测流程从原来的 2 天缩短至 1 天;
整体运营效率:样品前处理总耗时减少 30%,检测报告平均交付周期缩短至 3 个工作日,客户满意度提升 40%,同时氮气消耗量较传统设备降低 25%,有效节约运营成本。
效率制胜:多通道并行处理,直接提升检测效率 30%,破解批量样品处理难题,缩短报告交付周期;
合规保障:精准控温、控气设计,适配各类国标 / 行标要求,数据准确可靠,符合第三方实验室公信力建设需求;
成本优化:减少人工值守时间与氮气消耗,降低运营成本,同时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通道扩展,满足业务增长需求;
适用广泛:可用于食品、水质、环境、药品、土壤等多领域样品浓缩,适配第三方实验室 “多行业检测” 的业务属性。